新闻资讯

NEWS

云和木玩产教融合发展历程探析
来源: | 作者:云和县玩具协会 | 发布时间 :2025-07-31 | 841 次浏览: | 分享到:

云和县自2004年起探索木玩产业与教育的融合发展,从废弃木玩边角料的教育化利用起步,逐步构建起覆盖幼教到职教、延伸至全国480多所幼儿园实践应用的产教融合生态,书写了一段山区小城以特色产业撬动教育变革的发展路径。



 一、初探培育(2004-2011年):产业转型与教育变革的双向需求

云和被誉为“中国木制玩具城”,木玩产业始于1971年,历经50多年发展,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木制玩具生产基地,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6%、全球市场的40%。然而,这一辉煌成就背后,曾显露出长期依赖代工出口的隐忧: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订单锐减,泰国、广东等地竞争对手崛起,叠加国家质量许可证新规限制,云和木玩产业遭遇“至暗时刻”。与此同时,县域内学前教育资源匮乏,山区幼儿园普遍存在游戏材料不足、小学化倾向等问题,“有园上、上好园”成为民生痛点。

在此背景下,2004年,云和县成为丽水市唯一的“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》实施试点县”,开始探索学前教育课程改革。以县实验幼儿园为试点,通过园本培育,优化策略,重点开展木玩教育价值挖掘和木玩游戏资源的开发应用,解决“以游戏为基本活动,孩子玩什么”的问题。彼时本地木玩企业虽坐拥数万种产品,但以贴牌代加工为主,幼儿园难觅木玩。于是园长和老师们发挥聪明才智,利用企业丢弃的木玩边角料经过洗晒、消毒、分类“变废为宝”化作幼儿的创意游戏材料。边角料的重生成为云和木玩产教融合的起点,建立了木玩产业与幼教的资源链接。同年县政府‌提出“山水家园,童话云和”的城市发展定位,这一定位基于云和县木制玩具产业特色,通过“童话”元素提升城市品牌,并与生态环境、人居环境建设相结合,旨在打造“童话般的产业、 童话般的环境、 童话般的生活”,体现了产业特色与城市发展的融合。

2007年,云和举办第三届中国木制玩具节,首次增设“中国幼教与玩具开发高峰论坛”,幼教专家围绕“游戏和玩具与幼儿发展”深入研讨,为云和建言献策。其中,著名学前教育专家刘焱教授指出:“玩具本身不能直接提供教育性,只有将其放入游戏载体中,才能发挥价值。”这一理念成为产教融合的破局关键。县委、县政府高度重视此次论坛成果,玩具节结束后即刻组织召开了“教育与玩具产业结合工作推进会”,会议就木玩产业转型升级、产教融合、文化赋能、宣传推广等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,县委宣传部、县发改、教育、经贸、工业园区、广电、幼儿园等部门和单位负责人,以及新云、和信、半球、金峰等木玩企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。时任常务副县长王峻主持会议。政府、企业、高校首次围绕“木玩+教育”展开深度对话,为后续合作奠定基础。企业与教育需求的双重驱动,为“木玩+幼教”融合按下启动键,至今已举办八届“木玩与幼教”论坛。

2008年县发改局召开“幼儿玩具与游戏学习法”课题研究和成果推广合作计划洽谈会。同年,县政府与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签订第一轮战略合作协议,开展《幼儿教玩具的设计及其在游戏活动中有效应用》研究。课题组负责人何建闽研究员认为:“云和玩教具产品内涵是具有教育开发能力的、具有教育方面知识产权的教育类玩具品牌,要从百年大计出发,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产品外来加工的局面。”并明确了以“开发新产品、新理念、新课程”为主要方向,以“探讨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玩具课程体系”为主要目标。2008、2009年云和企业相继参加了当时在南京和烟台举办的中国教学仪器装备57、58届产品展示会,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。2009年云和11家木制玩具企业联合成立了云河教玩具有限公司,承接课题相关的木制玩具研发、生产和销售。2010年课题组开发出30个中国经典童话故事、5个系列150套木制玩教具课程资源并经过专家鉴定推向市场。2011年出版了课程指导用书《幼儿园玩具的教育设计及其在游戏活动中有效应用的研究——幼儿园童话故事教育活动案例集》(全国教育科学“十一五”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阶段成果),此项成果填补了国内语言领域教玩具的空白,实现了从“木制玩具”到“幼教木制玩具”的突破。

2011年云和组织本县木玩和教育专业人员开发木玩研学系列课程,建成了木玩研学基地“木玩乐园”,并在当年第四届中国木制玩具文化节投入使用,主题是“让木玩走向世界 让童话走进生活”。初期的探索缩小了产业与教育的认知鸿沟。


木玩边角料创意作品:木玩童话城


木玩童话堡


二、体系构建(2012-2017年):课程化与区域推进的双轨并进

在政府主导和推动下,云和木玩产教融合进入系统化发展阶段,形成三条鲜明路径: 

1.木制玩具学前教育装备规范化体系建设。2014年“云和木玩”“云和教玩”集体商标成功注册,也是全国木制玩具领域的首次获得集体商标。2015年我县有5家企业(云河教玩、波菲、丹妮、童园、摇摇马)的产品入选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《学前教育装备指导方案-采购推荐目录》。2016年县政府与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开展第二轮战略合作,开展《学前教育装备云和木玩规范化体系研究》,并与丽水学院合作开展《云和学前教玩具筛选分类项目研究》。2017年我县成立“云和学前木制教玩具研发中心”,与丽水学院共建学前木制玩教具产品分类数据库。同年,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在云和举办合作项目研讨会。会议期间,与会专家、学者、幼儿园园长、企业界人士到县实验幼儿园、盼盼幼儿园、启明星幼儿园现场观摩了幼儿木玩游戏活动成果展示,并走访企业,产教融合氛围进一步浓厚。

通过政府的项目合作和政策引导,越来越多的木玩企业开始重视产学研合作,更加注重玩教具产品的自主研发和品牌打造,促进了产业迭代升级,国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,目前云和木玩产品已在全国约5万多所幼儿园应用推广。

2.区域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攻坚。这阶段重点围绕“立德树人、五育并举”开展木玩游戏课程体系建构及实践范式研究,构建促进完整儿童发展的“云和木玩游戏”课程体系,解决“如何让孩子玩得更有意义”问题,让木玩游戏“立根、铸魂、赋能”,并作为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和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举措。通过系统规划、行政推动、试点培育、专家指导、课题研究、成果推广等,总结提出了“木玩建构学习”的“六个玩出”理论主张:“玩出趣意,玩出适意,玩出创意,玩出诗意,玩出深意,玩出锐意”,形成了一整套“云和木玩游戏”材料体系、操作体系、完整课程架构和操作样式,催生了“自由自主、专心专注、创想创造”的儿童学习新样态。通过“项目领衔教师团队计划”实现了课程开发与师资培养联动。与浙江省逻辑学会、浙江大学共建“云和木玩游戏+思维教育”课程创新研究中心、“木玩游戏与思维教育”新文科实验室(浙江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),开展省级课题《基于“云和木玩游戏”的幼儿项目式学习实践与研究》,开发系列培训课程,实现了“云和木玩游戏”课程改革的四大创新突破:“样本革新、理念更新、实践创新、材料出新”。

目前已积累教师木玩游戏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600 多个,市级以上立项相关课题、项目20余项、精品课程4个,专著专刊7本,发表相关研究成果40余篇,形成木玩游戏教学资源1000多种,编制《“云和木玩游戏”实践幼儿园木制玩具配备指南》,出版课程指导用书《小木玩 大世界——“云和木玩游戏”课程改革实践探索》《木玩之旅》。“云和木玩游戏”课程改革区域推进案例和园本实施案例入选教育部《中国幼儿园教育装备发展与研究报告》,《丽水教育》2020年第3期专题刊发“云和幼儿木玩游戏教育专刊”。2020年6 月1日,浙江省教育厅《教育参阅》专题刊发了《云和县:“木玩游戏”课程改革的实践》。2021年荣获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,并亮相浙江省学前教育“金名片”推进会,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。



3.职业教育校企协同深化。云和职业技术学校1998年创办木制玩具设计与制作专业以来,至今已建成“木玩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”“浙里康养老年玩具体验与展示中心”、省“五个一批”产教融合工程项目等,成功创建全市唯一的市域产教联合体。构建“双元育人四大平台”——企业定向培养、机器换人、文创旅游开发、游戏化课程设计。一是建成全产业链实训工场,满足“岗课赛证培”需求;二是开发“木玩+”课程体系,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,开发相应教材14本;三是打造“木玩+”教师团队,配备了木玩+文化教师、专业教师、高校导师、企业大师、优秀校友、劳模工匠等六种类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,满足职普和科创教育需求。与企业联合打造“校企联动 快乐木玩大比拼”年度木玩赛事活动,推动师生与企业共研技艺,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双向赋能。2021年荣获浙江省人民政府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。



三、深化扩展(2018至今):全域融合与共享推广

以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为指向,云和木玩产教融合突破学段与地域限制,形成全域覆盖新格局: 

1.学段纵向贯通:形成了既能融合在地文化和资源,又能彰显园本特色、提升办园品质的木玩游戏课程共享推广保障机制,2018年云和出台《关于区域推进幼儿园“木玩游戏”课程建设实施意见》,木玩游戏在全县幼儿园实施,并延伸至中小学。比如开展木玩游戏幼小衔接研究形成教育接力;中小学通过木工坊实践课例研究,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课程。2019年,云和率先在全市实现普惠园、等级园100%全覆盖,教师通过木玩游戏研发获得专业成长,工作获得感显著提升。

2.全年龄段覆盖。产教融合模式从幼儿教育延伸至老年康养,形成“一老一小”双轮驱动。云和已研发300多款老年木玩产品,服务500多家养老机构,并出口德国、日本等市场,实现文化适配与市场拓展。

3.跨域共享推广:2018年《丽水市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》提出“形成丽水木制教玩具游戏活动的教育特色”。《丽水市“十四五”教育事业发展规划》提出:要做强做优“云和木玩游戏”教育课程改革,积极探索区域特色课程,全域打造全国游戏教育示范区。“云和木玩游戏”已覆盖全市幼儿园,成为推动区域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。建立了跨区域“云和木玩游戏教育研究发展联盟”,通过“课程共研、资源共建、成果共享”,全国已有480多所木玩游戏实践园。每年都有许多省内外园长慕名到云和幼儿园考察观摩,到木玩企业参观采购。中央电视台、人民网、新华网、光明网、学习强国、中国教育报、光明日报教育家、浙江教育报、《幼儿教育》杂志社等媒体相继报道“云和木玩游戏”课程改革经验。

4.产教持续发力。2023年县政府与光明《教育家》杂志、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分别签约木玩优教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;2024年县政府与浙江科技大学开展深度合作成立“云和县浙科产业研究院”,聚焦云和支柱产业(木玩)与新兴产业,通过人才链、教育链、产业链、创新链四链融合,推动产业向“全球木制玩具创制中心”跃进,赋能山区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
从废弃边角料到自主品牌,从一园实验到全国推广,云和的实践印证了产教融合的核心命题:当产业与教育在“人”的培养上达成共识,小木头亦能成就大世界。目前我县培养的教育系统8位正高级人才中有5位长期深耕产教融合发展。


四、启示:产教融合的云和经验与挑战

(一)政府统筹:构建“政产学研用”协同机制

 云和通过政策引导、资金支持、平台搭建,打破产业与教育壁垒,形成“教育需求反馈产业创新—产业升级支撑教育发展”的良性循环,例如,县政府牵头组织企业与幼儿园、科研机构对接,根据课程需求定制玩具,既解决教育痛点,又推动产品迭代,促进产品专业化、体系化发展,并形成了“课程、装备、资源、评价、培训、推广”的应用推广模式。



(二)文化赋能:挖掘木玩的教育基因

云和木玩品类丰富,蕴含传统智慧,通过产教融合,这些文化符号转化为课程资源。比如教师通过创设故事情境,将榫卯玩具、传统益智玩具融合到幼儿日常游戏活动中,让幼儿“玩中学、做中学”,形成对自然、同伴、社会和文化的深度理解,培养出受益终身的思维、沟通、协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同时助推产业向细分领域深耕拓展,形成了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链。比如如波菲的户外运动系列已与数智技术结合;金马开发了木工坊、编织坊、印染坊等系列木玩+传统文化课程;童园的墙面玩具根据新课程需求不断迭代升级;华福莱公司与浙大合作开发了“林路”自主品牌玩教具,正蓄势待发走出国门。


幼儿木玩美工作品:划龙舟


幼儿用积木片搭建的机器人


(三)生态重构:打造“教育—产业—城市”共同体

云和以“小木玩撬动大融合”的历程,为县域产教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。其本质是以“游戏化”为融合媒介、以“在地化产业”为育人载体,通过政府主导构建“企业-学校-研究机构”共生系统,实现教育提质与产业升级的正向循环。木玩产业带动就业,吸引人口向县城集聚,支撑“小县大城”战略;教育优质发展提升人口素质,反哺产业创新,形成“以产兴城、以城聚产、以教优产”的闭环生态。目前有80%的人口集中在县城居住、93.4%的学生集中在县城就读、96%的企业集中在县城发展,城镇化率达74.02%。


云和木玩产业园区


 木玩游戏培训课程


(四)挑战犹存:产教融合依然任重道远。高校科研转化效率不足,企业自主开发教育“说明书”能力仍弱;应用推广中城乡幼儿园资源适配性需优化,师资培训覆盖面待扩大;职业教育“机器换人”等前沿领域需深化国际合作,应对技术迭代需求。

云和木玩产教融合二十年,是产业从“代工车间”向“品牌建设”到“智创中心”跃迁的二十年,是教育从“资源匮乏”向“普惠优质”蜕变的二十年。这一模式证明,山区县域完全可以通过特色资源挖掘与机制创新,走出一条产业升级与教育公平双赢的发展道路。未来,随着“数智设计+优质制造+自主品牌”战略推进,云和木玩将继续以教育为翼,飞向更广阔的天地。


参考文献:

[1]幼儿园玩具的教育设计及其在游戏活动中有效运用的研究课题组编.幼儿园童话故事教育活动案例集[M],学苑音响出版社,2011年.

[2]张虹 唐毅主编.《小木玩 大世界——“云和木玩游戏”课程改革实践探索》[M],浙江教育出版社,2022年.

[3]吴晓东主编.《木玩之旅——云和县实验幼儿园木玩游戏课程实践探索》[M],浙江摄影出版社,2020年.

[4]赵瑞文.关于“云和木玩”“云和教玩”集体商标的调研报告(云老科协〔2021〕4号文件).

[5]云和县政府网.《云和木制玩具的“突围之路”》,2020年9月14日.

[6]蓝新章.云和职技校木玩研学基地简介,2025.


供稿:教育分会 唐毅

审核:曾秋敏

文章来源:云和老科协  公众号